星期五, 6月 10, 2005

開發工具與程式語言

Source: Review: Visual Cafe 4 Enterprise Edition, Intranet Journal, 2001 May
http://www.intranetjournal.com/articles/200105/id_05_09_01a.html

現在的開發工具與語言的相依性越來越強,往往語言本身有了變動,開發工具也要跟著改變,要不然開發工具所產生的程式碼有可能與新版本的編譯器產生相容性問題

例如 Visual Cafe 4 產生的使用者介面程式碼與原先設計支援的 Java 2 相容,但是當更新為 JDK 1.5 Tiger 後,雖然可以使用到新 JDK 所擴增的功能,但也要手動改寫介面部分不相容的原始碼,以免無法正確編譯執行

約 1995 年,我使用的開發工具是整合環境 (IDE),以 Turbo C / Microsoft Quick C 撰寫 C 語言程式,那時還沒有什麼使用者介面的觀念,對他的依賴性也不高。

後來有機會接觸 COBOL,採購了 Microsoft COBOL 之後,才逐漸體認到 IDE 的好處,與在 Windows 3.1 下開啟四個視窗分別以「漢書」HE 編輯原始檔、批次檔 .bat 編譯 (compiler)與鍊結 (linker)、執行、檢視輸出檔案四個視窗的作業環境相比之下,整合式開發環境確實節省許多寶貴時間。

後來慢慢移到 Windows 上開發,也逐漸需要處理使用者介面,那時百家爭鳴,有 BlueSky WindowsMaker, Borland Resource Workshop, Microsoft Programmer's Workbench 等等,每家賣點不同,跨平台、高效能、可擴充、易於使用,各有所長。

現在移到以 Web Browser 為主要瀏覽介面的網頁程式,處理使用者介面部分的 HTML 很容易閱讀修改又具有跨平台的好處,但卻不容易抽離使用者介面與程式邏輯。因此目前我混合使用 DreamWeaver 建立 HMTL 碼,以 HomeSite+ 編輯 PHP 程式碼,再以網路芳鄰 ftp 上傳到伺服器上執行測試。希望未來可以有個好用的 IDE 可以協助管理與測試程式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