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8, 2005

跨平台檔案交換

Source: MacOS, APC, 1999 November, P.150 ~ 151

早期的 Windows 95 缺乏一套完整的色彩管理系統,因此添購 Apple PowerMac G3 作為輔助工具,將 PC 上做好的模型,放在 Mac 上 render,好確定顏色符合要求。

為了讓兩邊可以透過網路交換資料,好不容易找到可以在 Windows 95 上執行 AppleTalk 通訊協定的方案:Mirrara PCMacLan,雖然有中文與長檔案名的問題,至少標準的 DOS 8.3 可以使用。

後來也陸續買了 MacDrive,RealPC(在 MacOS 上模擬出 Windows 95 作業系統執行 Windows 程式)等等,現在則採用 Mandrake Linux 10.1 中的 NetaTalk 與 Samba 來做中介檔案伺服器,節省不少開銷~

MacOS X 開始,系統改以 TCP/IP 為標準網路通訊協定,現在的使用者就不會遇到 MacOS 9 之前的與 PC 檔案交換問題了~

Chipset 的重要

Source: Board games, PC Direct, 2001 June, P.210 ~ 213

之前吃過幾次晶片組不穩定的虧,現在買機器一率先看上面的晶片組,VIA / ALi 一定不考慮購買... 比較想試試看 ATi 與 nForce 4 兩種,前者以優良的顯示卡吸引我,後者還有很多網路功能,降低系統負擔

Compaq Presario 700 使用 VIA 晶片,系統常常會無緣無故畫面凍結;Acer TravelMate 513T 裡面是 ALi 晶片,也是一樣突然當機。Compaq Presario 2135AC 同時使用 ATi 與 ALi,系統在平常使用狀況下是蠻穩定,不過我沒有試過跑個一星期的程式,因為 AMD Mobile CPU 蠻熱,恐怕不適合我長期開機...

AMD CPU 恐怕沒有機會使用 Intel 幾款蠻穩定的晶片組,因此目前偏向自行組裝,或者是等品牌電腦推出使用 VIA 以外的機種...

CPU 的耗電量

Source: "Efficient Chips", PC Direct, 2001 May, P.248 ~ 252

CPU 中比較容易閱讀到的規格就是 cache 快取容量與 megaherts 工作頻率,這是行銷下的產物。實際上,就像衣服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口味與需求,不肯能每個人都穿的像制服一樣,只在尺寸上不同。

我個人很注重電腦的耗電量,因此偏好省電的設計,尤其是現在的 Pentium-m不但是設計上省電,更能隨需求改變工作頻率 (Enhanced SpeedStep)。Transmeta 的 CPU 也很令我好奇,很可惜現在停產了...

舉例來說,我之前的 IBM ThinkPad R40 採用 mobile Celeron 是固定工作頻率,無法以 SpeedStep 動態調整,一直都以全速運作,以致於產生許多與熱相關的問題,如 CPU 穩定度,耗電量、風扇轉動所引起的噪音、環保省電、機體發熱等等。因此 Intel mobile Pentium4 / mobile Celeron / P4 架構 DT CPU 都在我的拒絕使用名單之中....

AMD Sempron 雖然是桌上型 CPU 但是也支援 Cool'n'Quiet 一種類似 PowerNow 的技術,而且比 Intel 系列省電許多。因此,未來的桌上型電腦我考慮採用 AMD 系列。

筆記型電腦方面 Pentium-m / Celerom-m (Compaq Presario 2207AP) 耗電量管理的不錯,至於 AMD mobile 系列 (Compaq Presario 700, 900, 2135AC),似乎還是有待改進,要再多比較兩者耗電量的差距。

工作守則

Source: "與印度工程師共事 12 項守則", ITHome Issue 184, 2005 April 1, P. 36

我摘錄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作為一般處理事情的通則,可以隨時警惕自己

1. 口說無憑,書面記錄才算數

2. 不因外力改變,堅持既有流程,準時交件

3. 確認目標一致,團體才能管理、合作

4. 站在同個基準點上看事情

5. 開會或討論前要有充分的準備

6. 能力的委外不是責任的委外

對印度工程師的映象

Source: "當東森 CIO 遇上 TCS 工程師", ITHome Issue 184, 2005 April 1, P.34

"印度人在英美文化的工作環境,講究流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每件事情都有紀錄","他們相當依賴和重視文件,依賴之後,文件沒有出現,這件事情或需求就 可能不見,你要問他之前交代的事項或要做任何協商,都一定拿得出文件來證明你所說的事情",這點與 Uncle Jeffery 教導我在每次 meeting 之後將當天的紀錄整理,同時傳一份給對方。他同時也在名片上家住許多與持有者相關的資料,有助於回憶。同時,我也習慣列點,以數字將事物邏輯標示清楚,是 很有幫助的整理功夫~

"跟你工作的這個人看起來肯能不怎麼樣,但他們整個團隊表現出來的成績,卻是非常亮眼。台灣的個別成員很出色,但這些人無法一起作大事",我之前和其他隊員合作,也是遇到合作上的問題,加上隊員經驗太淺,程度尚無法配合。希望有機會再次試試看如何與團對並肩合作~

行家與技術人員的分別

Source: "與資安行家對談", ITHome Issue 154, 2004 September 3, P.50 ~ 59

行家要有偵探般的推理與觀察能力之外,野獸的直覺(與想當然爾不同)與高度的經驗。我相信這適用於所有行業,不僅僅是資安而已。紮實的理論基礎有助於瞭解運作原理,從而靠邏輯分析與思考抽絲剝繭,慢慢找出問題加以解決。

不具備溝通能力的資安人員只算是技術人員,而不是行家,這倒是蠻有意思的觀點。我個人認為所學到的東西要會用自己的言語詮釋,要不然就算是沒有學通。以系統觀之,這是一個回饋的管道,可以驗證所學的是否正確。

提升 CLR 效能後的省思

Source: "提升 .NET 程式執行效能", ITHome Issue 160, 2004 October 15, P.62

1. CLR 有 MsCorSvr 及 MsCorWks 兩種類別

不會又再玩 Windows 2000 Workstation/Server 主要差別在 Registry 參數上的把戲吧?為何不視系統效能自動調節呢?

2. 後端編譯器又可分為 Install-Time Compiler,又可稱為 AOT Compiler、Pre-JIT Compiler 或 NGEN;及 JIT (Just In Time Compiler) 簡稱 Jitter

Pre-JIT 把中介碼儲存在硬碟中的技巧,感覺有點類似 Transmeta MORPH 技術。可是在 Pre-JIT 之前,不是已經被前端編譯器編譯為中介碼了嗎?為何這裡又還要將中介碼再次編譯一次成另一個中介碼呢?與之前所學習的 Source > Compiler > Object Code (P-Code) > Linker > Executable 的概念不同,與 Source > Interpreter > Execute 也不一樣...


3. 在 .NET Framework 組態的 Runtime 安全性原則中,讓使用者的使用權限集合的安全性使用授權,設定「略過驗證」

天啊,那我還要這層安全性原則幹什麼呢?直接 disable 跳過就可以不管,未來這裡的安全性豈不是等同虛設?誰會要多一個可以取消的檢查呢?而且如果有多個程式同時執行,一個設定可以略過,一個沒有設定,那是不 是可以搭便車呢?越不會有進一步的安全顧慮呢?假如每個程式都有自己的安全性原則,那回不會反而載入太多份,消耗更多系統資源呢?

越看越覺得滿肚子疑惑...

CLR 2.0 新技術的反思

Source: "預覽 CLR 2.0 新技術", ITHome Issue 160, 2004 October 15, P.61

1. Visual Studio 內建 Class Designer,可視覺化的設計程式架構、類別、列舉 (Instance)及界面,同時產生程式碼框架,當程式碼改變或調整模型時,也提供雙向同步的機制

相信這有助於高階抽象化軟體設計,將重點放在演算法等等,但同時會因為這些工具讓新一代的程式設計師對底層運作越來越缺乏認識,如何平衡這兩點將會是未來要面臨的問題

2. 內建 ASP.NET 2.0 Web Server,所以以後不再需要安裝 IIS,即可開發 ASP.NET程式

那會不會讓原先單純的程式設計環境變複雜,系統執行負擔增加,同時需要隨時注意伺服器軟體的安全性更新?

3. 全新的 SqlDependancy 及 SqlNotificationRequest,搭配 SQL Server 2005的話,將具有主動通知的機制,只要資料庫的資料有異動,系統便主動通知用戶端

如何確保客戶端的安全性變複雜了。這有點類似以前的 Push 技術,相信隨之而來的網路頻寬、伺服器效能、Virus/Worm 安全問題都會成為新話題

倒是 PDA/Moile Device 是否可以使用相容的 .NET Framework 沒有多做說明,這點反而是我比照在意的部分...

彼得定律:所有的員工都會升遷到無法負荷的職務

Source: "管人一本通", ITHome Issue 156, 2004 September 17, P.78 ~ 80

「管理需要通才,而非專才」、「通才才是理想人選,那需要廣泛遼闊的視野與強烈的直覺」與我的看法不謀而合~

當分工越細,越難以管窺天;唯有適度的跳脫現有的框框,才能有機位以更高的層次省視自己的工作,雲撥見青天~

管理的基本工具是對話,傾聽的水準、身體語言、內在對話、提出問題等等,都是提昇對話品質的技巧。

管理風格則應該隨環境調整,常引用的有 Douglas McGregor X理論(惡)與Y理論(善)、Abrahan Maslow 需求理論(生理、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Edwin Locke 目標設定論(制訂、激勵、回饋)

真該回頭看看以前的管理學了...

學歷與證照都是物以類聚

Source: "學歷,還是證照有用?", ITHome Issue 160, 2004 October 15, P.8

有學歷的人重視學歷,有證照的人重視證照,有知識的人重視知識

對於有了台大學歷的人,還是有一堆名校擺在你面前;證照也是越來越多,只要你付錢就可以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硬功夫,平時看不出來,要用到的時候花拳繡腿是沒辦法過關的~

想作老闆看實力,找工作秀證照,學歷則是越來越不重要...

垃圾信與專利權

Source: "為什麼你的信箱每天還是著麼多垃圾信", ITHome Issue 169, 2004 December 17, P.43

由於智慧財產權的規範,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下的 MARID (MTA Authorization Records in DNS) 小組為了避免違法,遲遲無法推出可以使用的規範,同時已經被關閉

這牽扯到專利的正當性與智慧財產權的授權方式,前者與審查委員會在象牙塔內的流程有關,後者因再授權 (sub-licensing) 限制與 GNU 相衝突被公開抵制

如何在經濟知識社會中建立智慧財產權的遊戲規則將影響到各個公司目前使用他做為獲利、名聲、與談判籌碼的商業行為,避免建構在創新知識基礎上的智慧財產相關法律扼殺了所要保護的東西

星期五, 5月 27, 2005

CRM 實做經驗分享

Source: Sage Act Professional, PCW, 2005 January, P. 86

"What sets CRM software apart from simple contact management packages is the ability to track and record past and potential deals."

之前我開發過使用 PHP 與 mySQL 的 CRM 就是有追蹤過去的客戶訪談資料,並起將每天 sales 所更新的紀錄傳送給高階人員。

不過要讓 sales 將資料填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據我的經驗,最好可以準備個精靈,協助他輸入最少的文字,產生格式化的內容,閱讀也容易。

安全當然也要加入考量,包括資料編修權限、限制觀看歷史資料、特殊事件通知管理者等等,才可以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料,避免外流。

星期四, 5月 26, 2005

介面與功能

Source: Adobe Photoshop Elements 3, PCW, 2005 January, P.83

廠商在設計入門版軟體時總是強調介面容易上手,但是我們進階使用者也希望可以快一點進入狀況啊~

Photoshop Element 3.0 加入許多吸引我的地方,如強化檔案瀏覽器、Healing Tools、消除數位雜訊、RAW 檔支援等等

我雖然使用 Photoshop 6.0,喜歡他強大的功能與可以微調細部,但也希望有像入門簡易版一樣友善的工具與介面,可以更快速的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總不會要因此買兩套軟體吧?

Ahead Nero 在這點的取捨就很不錯,買了 Nero,也可以隨時切換到 Nero Express,進階使用者固然不喜歡有太多自以為是的精靈輔助,但面對一些新加入或是不常使用的功能,容易上手的介面就很有幫助了~

星期三, 5月 25, 2005

數位相機的選購要點

Source: Guide to Buying Digital Cameras - Life through a Lens, PC Direct, 2001 May, P.282 ~ 285

購買前要先思考認知自己的拍照與輸出需求,並瞭解規格中光圈 Apeture、快門 Shutter、解析度CCD Resolution、光學變焦 Optical Zoom、數位變焦 Digital Zoom、近拍 Close-up、手動對焦 Manual Focus、觀景窗 View、感光度 ISO Sensitive 、曝光補償 Exposure Compensation、閃光燈 Flash、電源 Power、儲存媒體 Storage、壓縮比 Compression等等技術名詞,再開始對相機規格進行比較

在輸出方面,一般印表機 200PPI 就有不錯的效果。因此,1.3, 2.1, 3.3, 5.2 像素的機種適合輸出 6 x 4", 8 x 6", 10 x 8", 與 13 x 10",不必盲目追求最高像素的機種

我個人偏好的基準規格是 2MP/3MP CCD、F2.8、1/000 快門、3x 光學變焦,相信這已經足敷一般使用者為生活留下美好的記憶,若有同步錄影音的功能更好,像我在北京王府井看到噴水池的畫面,光是有靜態的影像還是不夠的~

CRT 與 LCD

Source: Guide to Buying Monitors - Quality Screening, PC Direct, 2001 May, P.278 ~ 281

CRT 與 LCD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主要差別在於體積、重量、解析度、色彩、更新率、點距、影像縮放、幾何 (Geometry)、電源消耗這幾項。CRT 又因為採用的技術不同還細分為好幾種,主要分為 Shado Mask 與 Aperture Grille 兩大類

CRT 色彩顯示豐富,不同解析度下顯示效果佳,大尺寸價格便宜;LCD 體積小又輕、省電環保,各有擅長的領域。因為目前仍然不能克服 LCD 顯示角度所造成的色相差異問題,對色彩有強烈需求的人士宜以 CRT 為優先考慮對象。

我個人也保留一台 Apple ColorSync 17" Trinitron CRT 作為確認顏色用,其他機器多數以 LCD 來換取空間與耗電量,加上可旋轉 90度角的設計在閱讀文件與網頁方便許多呢~

星期二, 5月 24, 2005

防毒與個人隱私

Source: AVG 6: a free solution to curing viruses, PCW, 2001 December, P. 254 ~ 255

在電腦界,防毒是濫觴,維護個人隱私是內涵,主軸將為順此發展一系列對抗的歷史

現在不只是病毒作祟,其他還有不請自來的廣告信,文件缺乏保護、網站追蹤個人資料、駭

客爭奪個人電腦使用權、產品瑕疵導致系統被入侵等等,業界推出防毒、過濾垃圾信、加密解密、反廣告、防火牆、補丁更新來因應,卻缺乏一個完整的整合方案,加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消費者也無從跳脫因果框框來重新認知自己的需求

同樣的情況也會蔓延到期他日常使用的物品,如手機、PDA等等。首先要找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個人隱私,才能夠針對侵犯的行為加以預防,做一個整體性的思考

建構 eBiz 網站

Source: Commerce Server 2000, PC Direct, 2001 May, P.108

除非有穩定與足夠的人才,加上足以負擔長期且持續的支出,否則我會建議將網站建構與維護交給專業公司經營,將公司核心專注於行銷與研發。

經營一般個人或展示性網站的複雜度比較低,也可以接受比較高的風險與比較低的安全性,是可以考慮由在家庭或公司內部架設對外網站。但是商業導向,尤其是有 交易行為,我個人是傾向外包或委外經營,藉由對方的專業降低入侵、資料外洩、頻寬需求、線上交易、人事異動、經費凍結等等諸多風險。同時,若採用現有 framework,在使用者介面與商業邏輯上,都可以建構在對方累積的經驗與基礎,降低自行開發的過渡其與軟體成熟度時間

企業將營運著眼於商業邏輯架構上,保有競爭核心,適度的外包非核心能力,將可以對 IT 有更清楚的認識與運用

財務管理

Source: Microsoft Money 2000, What PC?, 2000 Feb, P.24

在第一次看了 Quicken 這套軟體之後,就對國外個人財務軟體的精美設計十分有興趣,但幾乎都沒有辦法在一般零售店購買到。直到一次在 Yahoo 拍賣上標到 Microsoft Money 2000,才開始我電子記帳的日子

除了一般電腦版本,我也有 PDA 專用的電子記帳軟體,一套是 Palm 上面的 PMT,另一套是微軟的 Microsoft Pocket Money。前者我常常使用,因為他無法與 Microsoft Money 進行資料同步,於是我後來才買了英文版的 Casio Pocket PC,在安裝微軟免費提供的 Pocket Moeny。可惜他僅能整合英文資料,在同步時中文會變為一堆亂碼

由於我至今尚未找到好的解決方案,往往是累積一段時間才把資料輸入到電腦之中。對於那些沒有開發票的消費紀錄,很容易疏忽或遺漏。之前也嘗試使用 PDA 來輔助記憶,但體積太大不方便隨手攜帶,陽光底下看不見螢幕等等,只好回歸到最原始的記事本

其實雖然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我只有使用查核現金是否正確,很少使用其他輔助分析消費行為的工具,與規劃長期投資等等功能,這是感到很遺憾的地方

星期一, 5月 23, 2005

知識管理與獨立思考

Source: LotusSphere 2001, PC Magazine, 2001 April, P.30 ~ 31

Lotus Notes 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很模糊的觀念,似乎是以文件為導向的資料庫,在 Agfa 時有稍微接觸 Notes Client,只覺得他的使用邏輯與其他軟體不同,帶有些 Lotus 的獨特味道,也比較難以駕馭

在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風行的時候,可以利用他的分享、搜尋功能將破碎零散的分佈在個人腦海的知識做有效的應用,看起來似乎應該很有市場

但是知識這麼多,哪一個才可以解決問題呢?在商業週刊第 907 期,大前研一指出「唯有整合者,才能成為解答者」,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感受比知識更重要。〈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這點與我的思考方式很類似

學生時代,我常常思考他是如何想到這個方法,因為我相信唯有學習到如何思考,才能夠善用手邊的素材,迅速的解決面前的問題,若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專業知識僅僅是 Raw Material,被人用而不能用人

目 前我有著過多的主題,過多的材料,但卻沒有針對特定方向深入思考。就像是資訊焦慮一樣,不斷的獲取資源,但欠缺對資源的運用。於是,我定下計畫,希望利 用 2005 年,審視自己手邊現有的資源,逐步淘汰不需要的部分,去蕪存菁;同時也藉由整理,找出自己下一階段的方向,鎖定目標,集中火力!

星期日, 5月 22, 2005

JBL Pro 的玩法

Source: A Sound of Choice, PCW, 2002 April, P.129 ~ 142

當 SARS 首次全球流行, 受限於不方便到公眾場所,所信買了十多組喇叭在家裡試聽、研究、改機、寫測試報告,整個研究的重點圍繞在如何發揮 JBL Pro 不具名小喇叭的效能,把 Yahoo 拍賣當作免費的網頁空間,留下諸多心得報告,實在令我難忘

JBL Pro 不具名小喇叭清澈明亮、單價低廉,但卻非常難以推動單體,需要較高的電流。當初我抱著想將此小喇叭介紹給大家作為入門機種,購買需多不同的喇叭,嘗試不同 的接法,甚至為他拆下別的喇叭的擴大機部分,改裝之後拿來推動 JBL Pro,並且自製一片試聽天碟,留下許多珍貴的心得報告,現在還有相關討論在 DeraHoney 網站呢~

之前一直希望把曾經刊登過的測試報告重新整理、編排為網頁,與大家分享,卻遲遲沒有動手,趕緊趁這幾天重新設計網站時,為他留下網頁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再度粉墨登場~

我目前使用的桌上型電腦是當初花費 NT 9,000 購買的 Harmen Karden 系列(有附贈 HP 15" TFT 液晶螢幕),與 JBL Pro 是同一個集團喔~

排版與文字編輯

Source: Serif PagePlus 7, PC Direct, 2001 May, P.106

排版軟體可以提供更多自由呈現與包裝內容,相對於文字編輯軟體有限度的版型變化,前者包含更多的商業流程

記得我接觸的第一套排版軟體是花了近四千元買的新人類 Art 國民版,相對於後來投資 NT 18,000 所購買的 Adobe PageMaker 6.0,無論是使用者介面、功能、排版、業界通用性、相關書籍資源,都讓我感受到國內外產品的鴻溝

我使用 PageMaker 編排了幾本雜誌,也學習到許多排版相關的技巧與版型,但是他的高單價確實不是一般消費者可以負擔的起。相較之下,在歐美有很多入門到中階的桌上行排版軟 體,使用簡單,功能多,價格低廉,難怪他們有豐富、高水準的設計師,一般的商業展示 Presentation 也生動活潑許多~

下次也試試看用排版軟體如 Microsoft Publisher, Page 來美化包裝你的文件吧~

Macromedia 的介面設計

Source: DreamWeaver 4 Studio, PC Direct, 2001 May, P.104

Macromedia 的產品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介面,對於習慣 Adobe, Microsoft, Borland 選單與介面安排邏輯的我來說,常常會找不到一些功能在哪裡,看不懂圖示介面的意義,沒有出現預期的對話盒,佔據過多畫面的工具列等等,幾乎和 CorelDRAW 一樣複雜難以理解,不得不讓我對 Adobe 系列工具簡潔的設計感到十分欽佩。

以 DreamWeaver 3/4 來說,他的設計比較偏向傳統的 MacOS 走向,並不遵照 Windows MDI (Multiple Document interface),若是我將編輯區放到最大佔滿整個螢幕,周圍的編輯區就會被工具列與輔助視窗所遮蔽,非得要移開他們才可以繼續編輯。如果沒有放到最 大,又很容易以滑鼠點選到背面的背景程式

FireWorks 3 也很糟糕,選單不夠直覺,對話盒過於簡陋,設定控制項互動性不佳,工具列佔用巨大的畫面空間,Border 過粗等等,讓我對他十分感冒

Flash 對於一個有 3D 經驗的使用者,是非常痛苦的事,Object, Layer, TimeLine, KeyFrame 等觀念我都有,但是沒想到 2D 動畫居然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觀念,感覺很像是大學生回過頭來看國中生套用公式,省略了過多的步驟,使得前後缺乏連慣性。總之什麼都不要問就是這樣套 用。Adobe LiveMotion 1.0 在這方面也同樣表現不佳,因此我又另外買了 TGS 與 trueSpace Conversion Pack 來製作 Flash

在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功能與介面上勢必會有新的整合動作,很令人期待~但是考慮到 Adobe 的線上啟動機制與高單價,只好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案了...

建立、管理網頁

Source: Macromedi DreamWeaver 3, What PC?, 2000 Feb, P.49

因為我有撰寫 PHP 與 mySQL 為基礎的網頁程式,有個好的 HTML Generator 對我來說會比較方便,市面上雖然有諸多軟體,但都不盡完美

FrontPage 2000 產生的 HTML Tag 使用了特殊語法,會有相容性問題,而且內建的原始碼編輯器與 PHP 不相容,加入的程式碼也往往會被自動覆蓋,管理網頁時也會自己加料,建立很多資料夾與檔案;Namo WebEditor 4.0 支援 PHP,產生的程式碼蠻乾淨,又有很多精靈輔助建立對應的 JavaScript,遺憾的是網頁設計時,調整圖片常常會出問題,管理網頁的功能也只限於每次一個檔案,同時搬動多個比較不方便

DreamWeaver 3/4 的界面比照類似排版軟體,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反而比較不方便,在 MX 版本開始支援類似 FrontPage,以文書處理為導向的設計,才解決這個問題。內付的 HomeSite+ 支援 PHP Color Coding,可以一次管理多個網頁,產生的程式碼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可惜 JavaScript 輔助工具不如 Namo WebEditor 貼心,因此我還是會混用這兩項工具。

MX 2004 開始,Macromdeia 也導入強制啟動的機制,這是我非常討厭的要求,總覺得似乎花錢買正版軟體反而要受限制,因此,我手邊的 Macromedia 工具就到此為止,不會再升級了~

同時, 2005 May,Macromedia 也被併入 Adobe,兩者勢必整合,淘汰掉不符合公司要求的產品...

PDF 版本與演進

Source: Acrobat 5, PC Direct, 2001 May, P.100

PDF 本身有許多版本上的演進,例如 JDK 1.0, 1.1, 1.2 等等,我比較在意的是他是否有支援中文,檔案大小這兩項

Acrobat 3.0 的日文版本有支援 DBCS JIS 日文字集,直到隨 Acrobat 4.0 推出的 PDF 1.3 才開始正式支援中文字集,在 PDF 1.4 之終更持續增加對 DBCS 的支援,並提供針對 PDA 等小型瀏覽器所設計的 eBook 格式

除了轉換程式提供支援中文 DBCS 的 PDF 1.3 格式,轉換程式是否有正確的處理 DBCS 也同樣不可或缺。舉例來說,Adobe PressReady 1.0 所附贈的 Adobe Distiller 雖然與 Acrobat 4.0 的 Distiller 同樣支援 PDF 1.3 版本,但其實轉換程式內部運作有差別,前者並不能正確的將 DBCS 輸出為 PDF 格式,只會出現內碼而非中文字集。另外一個例子是 Adobe Acrobat 4.0 程式的 Web Capture 功能,也不能正確的將中文網頁轉為 PDF 檔案,同時 Adobe 也沒有特別在產品包裝上提到這點,一直到 Acrobat 6.0 才提供完整的中文支援

Adobe 公司沒有主動將產品對中文支援程度標示清楚,這點也是要採用 Adobe 系列產品的公司需要注意的地方,建議請您事先下載試用版進行測試,或者是主動聯絡該公司位於菲律賓的客服中心事先確認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