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8, 2005

Windows 開發架構的戰國時代

Source: 各家視窗開發環境策略, 李華、張蘭貞, 倚天雜誌, 1993 December, P109 ~ 118

微軟的方案開發架構重點在:

1. 將零組件組合成具彈性的解決方案
2. 建構在他人專長之上 (Outsourcing 觀念)
3. 螢幕介面與功能的分割 (Client/Server 架構)
4. 組合這些原則以達成持續成長的過程

MSDN 上有許多更詳盡的客戶成功案例可以參考,練練英文也不錯~

Borland 提出工作群體技術的兩個重點:Workgroup Desktop 與 OBEX (Object Exchange),前者定義 publish/subscribe 資料互享關係,後者為 middleware,為 OS 與 AP 搭起橋樑。BOCA (Borland's Object Component Architecture) 偏重在 Client/Server 架構,以 BOCA 為中介層,整合各家軟硬體平台。IDAPI (Integrated Databas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包含比 ODBC SQL/CLI 更廣的 NAV/CLE,是針對資料庫存取的方案。三者的關係為 BOCA 包含 OBEX 與 IDAPI。

這些東西似乎只有 IDAPI 存在比較久,與 BDE (Borland Database Engine) 有較緊密的相關性,在 Delphi 5 還可以見到他的蹤跡~

CA 收購許多軟體廠商由大型電腦平台串往桌上型平台,以 Visual Object (CA-Clipper 的 Windows 後繼版本,但架構大翻新) 為主軸整合分散於不同電腦的料庫

他所收購的幾套資料庫軟體我都有買 (CA-Clipper, CA-Realizer, CA-dBFast),很遺憾該公司並不瞭解如何在消費型市場上競爭,多數都無疾而終。現在該公司回歸主業,沒有繼續推廣消費產品的動作。

以今日看來這些方案都稍嫌粗糙,但在競爭的情況下,可以不斷刺激、比較,比起現在的獨大標準有意思多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