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提升 .NET 程式執行效能", ITHome Issue 160, 2004 October 15, P.62
1. CLR 有 MsCorSvr 及 MsCorWks 兩種類別
不會又再玩 Windows 2000 Workstation/Server 主要差別在 Registry 參數上的把戲吧?為何不視系統效能自動調節呢?
2. 後端編譯器又可分為 Install-Time Compiler,又可稱為 AOT Compiler、Pre-JIT Compiler 或 NGEN;及 JIT (Just In Time Compiler) 簡稱 Jitter
Pre-JIT 把中介碼儲存在硬碟中的技巧,感覺有點類似 Transmeta MORPH 技術。可是在 Pre-JIT 之前,不是已經被前端編譯器編譯為中介碼了嗎?為何這裡又還要將中介碼再次編譯一次成另一個中介碼呢?與之前所學習的 Source > Compiler > Object Code (P-Code) > Linker > Executable 的概念不同,與 Source > Interpreter > Execute 也不一樣...
3. 在 .NET Framework 組態的 Runtime 安全性原則中,讓使用者的使用權限集合的安全性使用授權,設定「略過驗證」
天啊,那我還要這層安全性原則幹什麼呢?直接 disable 跳過就可以不管,未來這裡的安全性豈不是等同虛設?誰會要多一個可以取消的檢查呢?而且如果有多個程式同時執行,一個設定可以略過,一個沒有設定,那是不 是可以搭便車呢?越不會有進一步的安全顧慮呢?假如每個程式都有自己的安全性原則,那回不會反而載入太多份,消耗更多系統資源呢?
越看越覺得滿肚子疑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